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定位理论有三种。
一般人们所熟悉的是科特勒提出的STP战略营销模式,即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战略定位(Positioning)。这种战略定位理念是把市场细分作为基础,往往着眼于现有市场的竞争,导致战略定位效果不彰。对此,科特勒在其年出版的《水平营销》中也指出,这种营销策略“日渐开始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已不再能引领我们重现往日的辉煌”,因而需要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水平营销。
问题是,科特勒提出的水平营销仅仅是一种运用横向思维进行创新的方法,严格说来算不上一种新的营销理念,实际上,在其年新出的《营销管理》第12版中,科特勒仍在强调:“所有的营销战略都是建立在STP的基础上的。”
可见,传统营销仍然没有改变把战略定位嫁接在STP这种过时模式上的本质。
第二种关于战略定位的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有日本战略之父之称的大前研一在其新作《专业主义》中说:“一般来讲,战略论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以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定位论’;以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与伦敦商学院客座教授哈默尔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着名战略专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在其代表作《战略历程》中,也将波特作为“定位学派”的代表。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大师都对波特的战略论进行了抨击。他们认为战略是一个时刻变化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战略定位。
大前研一认为,“这些理论的框架和发展的标志都是以20世纪后半期稳定发展的工业化社会为背景的”,然而“20世纪末的十几年间,作为战略论前提的顾客、市场、竞争等因素已不再具有固定的定义。”“依靠固有的模式与陈旧的知识解释史无前例的现象,这种做法将会给事业的发展带来危害。”
明茨伯格则认为波特对于战略的看法“过于狭隘”。波特有名着《日本还有竞争力吗?》,指出日本经济的衰退根源于微观经济,根源于其企业缺乏竞争力,而日本企业的问题是它们很少有战略,“它们都必须学习战略”。明茨伯格尖锐地批评道:“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日本企业不仅不用去学习战略,他们还完全胜任给迈克尔波特讲授战略。”
那么,这两位大师说的对吗?我们用波特的话来回答:“医治日本的药方必须基于什么在发挥作用以及什么没有发挥作用的清晰认识之上。”大前研一和明茨伯格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清晰认识。他们对波特的批评和对战略的新解释,使战略这个本应被人们清晰认识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混乱不堪。
其实,为回应戴维尼提出的“超级竞争”(Hyper-瑗垮畞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娌荤枟鏁堟灉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shangxuan.com/xsqd/6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