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middot业界信息l

儿童患白癜风的原因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189464.html

“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

同济-矿大论坛()在徐州顺利召开

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自年7月以来,“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论坛已依次在上海、西安、广州、长春成功举办四届。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不断地将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的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年7月3—4日,“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矿大论坛()在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顺利召开。徐州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经过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景观重构,华丽转身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新城。在此基础上,如何审视生态转型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将生态智慧理念与生态转型实践相结合,让生态智慧融入城市转型,仍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基于此,本届论坛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宾夕法尼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等国内外20多家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多名高校师生和媒体代表相聚徐州,展开跨学科的交流、学习、合作与分享。

↑参会人员合影

↑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Socio-EcologicalPracticeResearch杂志社、《中国园林》杂志社、《风景园林》杂志社和《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社共同主办。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为支持单位。

论坛主题为“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引导下的城乡转型发展”,下设“多元思辨——生态哲学、环境美学与实践探索,传承创新——生态智慧与实践的地方性特征与时代性探索,协同共生——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实践人文路径与社会协同,行业变革——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与地方实践,永续发展——采矿迹地生态修复与独立工矿区的再开发,追本溯源——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的社会-生态实践”六个议题。

开幕式

3日上午,论坛在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由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罗萍嘉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卞正富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可远分别致辞。

主持人

罗萍嘉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罗萍嘉教授表示本届论坛是一场迟来的学术盛宴,虽然年的新冠疫情导致论坛延期,但也促使我们思考,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如何才能更加宜居、更加生态。她还特别对论坛主办方中的媒体单位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在论坛宣发和学术成果发表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

致辞嘉宾

彭震伟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彭震伟教授祝贺本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论坛顺利召开,感谢主办方和支持单位,尤其是感谢中国矿业大学各位领导、老师和学生的辛勤工作。年首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会上推出了《同济宣言》,建立了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学术共同体,并商议每年开展论坛和研究活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庆祝活动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发展历程,从中可以看到,从生态文明到美丽中国再到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学科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从第一个百年到第二个百年,希望除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之外,还能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加入我们,一起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卞正富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卞正富教授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在我国逐渐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资源型城市开始转型发展,徐州的成功转型离不开中国矿业大学师生的努力与付出。矿大建校以来始终坚定地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为国家区域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学科评估中,矿大的多门学科均取得优异成绩;目前在双碳目标下,建筑与设计学院也正面临着转型。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对矿大的学科建设和学院的转型发展给予更多的指导建议,并倡导各位同仁为深入践行年提出的《同济宣言》持续努力。

李翔宁(线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李翔宁教授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本届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在特殊时期来到徐州,共同为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的研究与发展贡献力量。徐州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城中有许多优秀的生态实践作品值得深入学习。在新时代如何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利用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动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需要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领域人士的共同努力,预祝此次研讨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推动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的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张可远

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张可远副局长表示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此次论坛,也向支持和关心徐州发展的各位嘉宾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徐州因煤而兴,其既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也是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老工业基地的典型特征。曾经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发展,导致徐州“一城煤灰半城土”。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建环保城市、宜居城市,坚持规划引领,明确任务要求,创新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中国矿业大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一直以来都有着深入合作,期待未来能持续与其他相关高校开展有力合作,将更多的生态文明前沿思想在徐州落地。

主旨报告

主持人

王云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乡生态规划设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

报告嘉宾

卞正富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双碳目标下矿区生态修复的路径选择》

报告介绍了双碳目标与矿区生态修复的时代背景,指出人为的碳排放在碳排放中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具有的产业结构造成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面临着巨大压力。双碳目标将加速后矿业时代的到来,而后矿业时代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相比具有更长的时间尺度。矿区生态修复是后矿业时代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此项任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双碳目标下的矿区生态修复路径:(1)标准体系的构建要及时更新,符合双碳目标、满足低碳需求;(2)国家管理机制要从政策、权力、责任、监管等方面厘清边界;(3)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个方面详细考虑。

吕永龙(线上)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欧洲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

《水土污染及其生态风险与健康效应》

报告从全国尺度分析水土污染及其影响;从区域尺度分析水土污染的时空分布及其生态风险;以政策体系与长期观测系统建设的视角,将生态实践和科学证据转化为政策建议。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水污染与土壤污染,分析水土污染对食品安全日益增加的负面效应。提出要加强水-土-食品-健康-环境等的协调与联动,并以此把控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网)对整个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生态实践需要通过长期的系统性研究获取有效的科学证据,它不是简单的设计问题,而是要基于整体的科学依据来做系统性的分析,如此才能产生对人类福祉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成果。

象伟宁(线上)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地理与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

《“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学”学术共同体的起源与发展》

象伟宁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学”学术共同体的起源与发展。报告解读了三个关键词,即学术共同体、生态实践学和生态智慧。“学术共同体”源于清华大学杨锐教授在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西建大论坛上的发言:“这是一个健康活泼、气象一新的学术共同体。”“生态实践学”是生态+实践+学(问)的组合。“生态智慧”是人类在生态实践中历练出来的、有效从事生态实践的认知和践行意愿。“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学”学术共同体的宗旨包含:立即将扭转生态危机作为当务之急,审慎反思人类的地位、责任及使命等。学术共同体的主要活动包括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前沿讲堂、论坛、国际研讨会,以及学术期刊论文专辑等。这个学术共同体是崇尚、追求并践行生态智慧的有心人群,在探讨和践行生态智慧的征途上,同修共进。

议题一报告

■议题一:多元思辨——生态哲学、环境美学与实践探索

该报告环节继续由王云才教授主持。

报告嘉宾

卢风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兼谈学习生态哲学对于追求生态智慧的意义》

报告简要介绍了生态哲学及其核心思想。生态哲学是伴随着西方环境运动而产生的,其内涵可概括为两点:(1)人与地球上的非人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球生物圈的健康,人类不可继续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大自然;(2)人类应该承认,非人生物也有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在尊重人权的同时,尊重非人物种的生存权。通过形象具体的案例解读,分析如何同时考虑人和非人物种的需求。最后表示只有意识到生态智慧的重要性,才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具备做永久性好事的能力。

胡振琪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矿区生态修复中的生态智慧:理念与实践》

报告介绍了大规模煤炭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基于多年煤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阐述了“因地制宜”“仿自然修复”和“边采边复”的矿区生态修复理念,这些理念是矿区生态修复中重要的生态智慧。其中,“因地制宜”理念已经在众多实践案例中得到体现,如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仿自然修复”即仿自然地貌和土壤剖面重构下的生态修复,是核心修复理念,其要求按照自然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修复和构造,但仍需要加大实践。“边采边复”是源头和过程控制的智慧修复理念,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探索。最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

程相占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生态美学理论与生态景观设计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耦合生态与审美的规划设计途径》

报告认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旋律,如何在生态空间建设及生态修复过程中同时构建美丽人居环境是一大挑战。审美是一种哲学价值观,与生态审美相关的价值观包含三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论。生态审美的最核心问题是“生态的不一定是美的”,即生态空间与审美偏好之间存在悖论式关系。为有效耦合生态与审美,归纳出五个规划设计策略:缓解生态景观的负面影响、引导大众对于生态景观的审美、展示生态景观、强化对于生态景观的体验和推进生态景观建设全流程的参与途径。五种策略不仅意味着在设计所侧重的审美取向上从传统审美向生态审美的过渡,还意味着公众对于环境的“生态”认知正在从“被动、回避”向“主动、接纳”变化,这也是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景观建设的渐进化途径。

讨论环节

↑议题一报告讨论环节

议题一报告讨论环节由王云才教授主持,卢风教授和程相占教授就“哲学、知识和智慧、实践之间的关系,生态的是否是美的,以及审美如何量化”等问题,与现场观众展开了热烈交流与讨论。

议题二报告

■议题二:传承创新——生态智慧与实践的地方性特征与时代性探索

该报告环节由罗萍嘉教授主持。

报告嘉宾

成玉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江苏省设计大师

《拟自然化——城市湖泊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智慧与途径》

报告指出,城市开发建设活动影响了湖泊的水文过程与生态功能。长期以来,维系城市湖泊的生态与形态质量是水环境治理的重点与难题。湖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不仅在水面,亦在水下;不仅在湖体,更在流域。城市湖泊水环境恢复的可持续途径不应局限于对现状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而应基于全生命周期对城市湖泊水环境系统进行优化。要坚持辨证施治,采取拟自然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城市湖泊小流域的水文过程,并结合代偿性工程措施,统筹运用生态智慧系统地优化城市湖泊水环境,实现城市湖泊水环境的标本兼治。

林广思(线上)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教授

《珠江三角洲基塘景观要素空间特征初步研究》

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珠江三角洲基塘景观具有原真性和完整性,然而由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传统的基塘景观面临着严重威胁。报告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物理层面上的基塘景观要素与空间特征,尝试探索基塘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对于基塘景观的保护可以从原真性和完整性两方面入手:(1)从基塘结构的角度,以较小的干预对基塘景观进行空间品质提升;(2)从基塘景观片区角度,保护基塘、水系、聚落三种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最后提出了“地方感”这一研究构想,地方感表达了人们对地方的情感联系,影响人们对景观变化的感知,未来如何以地方感作为基塘景观保护和发展的工具还需要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袁晓梅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传统农耕智慧下的乡村社会生态韧性——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河坑土楼群聚落景观解析》

报告以景观的视角解析了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聚落河坑村景观形态的动态变化,表示这一动态变化是传统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结果,反映了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等)的韧性机制。河坑村是汉族稻作农业向闽西南山区拓展、逐步吸收土著生存智慧而形成的农副养结合的复合型农耕聚落代表,其土地利用格局和“因地制宜”的农业生态系统“顺天应时”,在时间、空间上都做到了自然和谐,形成了“人与天调”的聚落景观。

刘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教授

《西北风景营建的审美与生态价值辨识》

报告认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孕育的风景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辉煌的历史阶段性和东方审美思想的世界性”三个特征。历史中由大山大川孕育而成的风景实践活动和形胜思想,促使因山而成的区域景观体系形成。风景营建实践类型多样,除了传统的皇家宫苑和形胜,其他人工工程也具有山川形势同构的地景空间特性,表现出强烈的生存智慧和人本思想、家国情怀下的审美特征。风景营建不仅在文化思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其潜在的生态价值也不容忽视。

赵宏宇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土资源利用视角下寒地传统村落化害为利之道启示——以三家子村和柏社村对比为例》

报告认为土资源利用拥有悠久的历史,由土资源利用衍生出的传统村落化害为利之道为历时数百年的传统村落有效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重点围绕“寒地特有灾害的城乡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反思,土资源利用视角下寒地传统村落化害为利技术对比,寒地传统村落化害为利之道的启示与现代转译”三个部分进行阐述。选取东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土质传统村落富裕县三家子村、三原县柏社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的生态实践智慧,对比中西方雨洪管理体系、不同类型土资源利用技术手法和传统村落防灾技术手法。最后将我国北方传统生态实践智慧知识体系提炼为“器、术、法、道”四个方面,并将其运用到生态智慧教育之中,以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城市建设。

讨论环节

↑议题二报告讨论环节

议题二报告讨论环节由成玉宁教授、袁晓梅教授、刘晖教授和赵宏宇教授参与,成玉宁教授同时进行主持。几位嘉宾就“新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构建、生态智慧和生存智慧的辨析、拟自然化的具体含义、东北地区黑土地的保护”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强调生态智慧的界定和生态智慧实践的重要性,提倡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议题三报告

■议题三:协同共生——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实践人文路径与社会协同

该报告环节由赵宏宇教授主持。

报告嘉宾

车越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城市蓝绿空间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从公众认知到评估实践》

报告认为蓝绿空间作为城市中关键的生态斑块和廊道,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中文化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以城市滨水湿地公园为例,运用SolVES模型分析数据总量和数据有效率、公众感知的代表性以及评估适用范围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文化服务与社会背景和景观特征的关系,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文化服务评估方法。使用价值转移法对已经完成原始数据评估的多个公园进行二次评估,提炼影响公众感知文化服务的因素,尝试构建纳入社会背景和景观特征的价值转移模型及价值转移评估有效性检验体系,以期为城市蓝绿空间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陈伏生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园林与艺术学院教授

《江西城乡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的实践探索》

报告概括了江西森林概况和生态环境优势以及江西林业面临的“林相不美、林质较差、功能不充分、林产品不足和林业产值较低”五大问题,阐述了江西“一湖两岸三山四陵五河六源”的绿色屏障骨架和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四化”的内涵与做法,介绍了寻乌县稀土矿区绿化及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长江经济带九江岸线美化及生态廊道构建等江西城乡“四化”建设的典型案例。江西省的森林资源和自然地貌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还有不足,未来江西的城乡生态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王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从地域平等到公平正义:公园绿地社会服务供需匹配的转型实践智慧》

报告指出,现阶段的城市绿地建设应该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shangxuan.com/xsal/xsal/12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