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
我们就目前客车业的纠结,
迷茫写了几篇文章,
恳请读者朋友来一起探讨,仁智互现。
客车是个小行业,年销量比不过卡车,更比不上轿车。但就是这样一个“小行业”,却在销售上面临着“大问题”。
“不良竞争在加剧。”北京某品牌客车销售经理说,国家要求车贷首付在30%以上才能防控风险,而“现在有些已经降到20%甚至10%,就是为了抢订单”。不同厂家、不同阶段、不同用户,三个要素的排列组合,衍生了多种可能的操作方式。“比如对旅游类客户管得松一些,因为旅游用户通常是大公司,有上级主管单位、风险可控,这类用户可以做1~2年的分期,也会给予低首付。通常会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不用付首付,半年内结清车款;第二类是给予20%~30%的首付,分期1~2年;第三类是1年期电子承兑;第四类是全款付清。”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租赁类客户,则要严控风险,“只能按正常银行要求来,不会给予20%甚至10%的低首付,而且还要求手续齐全、不做分期。”地方政策是第二个难题。比如北京有自己的“小目录”,要求使用特京五发动机,而且政策经常变化。“我们的公告总是被退回。”有销售经理吐槽。在“得地补者得天下”的新能源热潮中,政府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拿不到地补,车价就跟别人差了几十万,你说用户买谁的?当然有些厂家胆子大,拿不到地补也敢卖纯电动车。有些谨慎的就不敢”。说到价格,这也是个大问题。“客车企业提升了产品、技术后,转了一圈发现,还是价格权重更大”,用户选择权大,通常会把厂家叫来报价,价格也在持续走低。“就算知名品牌比其他牌子贵2万,用户也会选;但如果贵4万,用户就得权衡权衡了。”有人说,大巴加减1万,中巴加减元,在这个区间内,买谁家车就未必了。价格压低,灰色收入却不能少。“一辆30万的车,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大概有5%~10%的钱投入到灰色收入的开支上。制造业本来利润就微薄,还要花钱去做这些,更缺乏足够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上。”业内人士说,制造业不可能通过提高车价来平衡这部分支出,只能比拼各家的成本优势。纵观近年来客车市场的一些变化,投资型市场资源越来越不可忽视,不仅颠覆了客车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而且对客车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客车企业的背景和实力越来越重要。客车市场上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夹缝中生存的企业越来越难。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纠结的局面?为什么所有人的惨淡经营到了如此扭曲的地步?产品同质化是原因之一。客车行业有个逻辑是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向左看向右看”,却没有上升到质变。客车产品同质化严重,一线厂家几乎都不生产核心零部件,只能比拼装配工艺的不同、车辆外形等方面。“不能说同质化导致了这个局面,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很多人想用短平快的方式抄近道。零部件厂技术比主机厂强,但很多应用技术进步被市场压抑了,常见的就是招标。招标只是比配置,很少比性能,这导致了同质化,形成了恶性循环,到了一定阶段就是崩盘。”业内人士分析道。
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但要看能否坚定决心。思路之一:有取舍的选择客户。
之前的客车厂老总可能是车间工人做起来,运输公司老总可能是从司机发展起来的,江湖义气颇浓。但今天的很多客户已经变成职业经理人。“我们不能避免商业社会有自身规则,但我见过有客户谈比较新的方式比如车联网、液力缓速器,而业务员还是喝酒、打高尔夫,这就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要放弃部分客户,选择自己想要的客户。”有分析人士表示。思路二:相信产品力。
“大马拉小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年,因为发动机马力不够大,国产客车无法上高速,专家提出了“大马拉小车”,就是把10米车做到8米、使用10米车的动力总成,这就保留了大车得性能,也可以上高速了。如果中国客车不能上高速,那么进口客车在中国不可能退出。“当年万~万元的车客户都能买,现在释放出性能、价格增加2万~3万元,用户肯定能接受。”上述人士指出,要相信产品力能解决问题。思路三:引导用户按标配走。
“对于部分选装和大量选装的情况,公司每年都设定了控制目标,目的就是引导用户按照标配走,因为标配都是验证过的,而如果大量选装,就会导致产品质量受损。”客车企业人士告诉记者。思路四:将单纯的销售升级为营销与售后结合。
销售只是前期卖车的渠道,营销则是为客户提供合适产品的能力,售后是客户持续存在的核心基础。所以在目前渠道销售基础辅助专业营销能力,同时配合售后服务能力的闭环和提升,实现客车产品的大客户销售能力建立。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shangxuan.com/xsyw/6358.html